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08-08 09:31
2020年8月以来,市慈善总会二届理事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慈善联合总会、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广募善款,精准救助,扎实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市慈善总会荣获河南省人民政府首届“优秀慈善组织”奖,被评为“河南省清廉社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荣获全省慈善文化进校园宣传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慈善漯河”100路城市公交被评选为“河南省优秀慈善项目”。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受到中华慈善总会和省慈善联合总会、省民政厅表彰奖励。
全市各级慈善组织始终坚持党对慈善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良、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慈善工作团队。坚持重要活动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主动接受党委、政府对慈善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漯河市进一步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成立漯河市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每逢重大公益慈善活动,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积极带头参加,分管领导具体指导、跟踪落实,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全市各界群众崇德向善、人人慈善的热情,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慈善协调,社会参与”的慈善工作推进机制。近年来,社会各界积极参与“99公益日”“慈善一日捐”“乡村振兴豫善同行”公益募捐等活动。全市慈善机构接收捐赠款物1.41亿元,支出救助款物1.29亿元,在扶弱济困、安老助孤、助医助学、抗疫救灾、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和幸福漯河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市慈善总会二届理事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凝集慈善力量,聚焦扶弱济困,彰显慈善担当。
2021年“7·20”暴雨灾害后,市县慈善总会一方面动员社会各界为受灾地区捐赠款物,提供应急救援,一方面积极争取省慈善联合总会的大力支持,先后募集款物3500余万元,用于水毁农田、道路、房屋等设施的修复和困难群众救助,有力支援了灾后重建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受助群众的广泛赞誉。
积极配合民政部门设立“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支出善款303.1万元,有效解决了近万名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幸福家园”建设高标准推进,整合带动多方筹募资金300余万元,用于临颍县巨陵镇娄庄村、固厢镇城顶村“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活动中心”、舞阳县吴城镇北高村环境整治等一批优质试点项目,已有明显成效,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新形势,市慈善总会主动联络爱心企业和驻外商会慈善工作站,在郾城区五里庙社区、源汇区新华街社区、西城区月湾湖社区和万安老年公寓等地开辟“助老健康港湾”,为三百多名失能、半失能高龄老人提供健康评估和助医、助浴、助餐、助娱等服务,提升了幸福之城的品质和美誉度。
持续开展关爱困境儿童圆梦活动,“六一儿童节·点亮微心愿”项目使千余名困境儿童实现梦寐以求的微心愿。市县慈善机构联合教育局、工商联、关工委等单位广募善款1600余万元,资助数千名留守儿童和高中、大学困境学生完成学业。
省市县联动深入开展“点亮生命计划”大病救助项目,为56个大病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联合医疗机构,组织开展“守护光明·慈善助困”工程,为上百名低保老人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
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冬送温暖——善待老兵”活动;联合市妇联实施关爱困境女童、困境母亲医疗救助行动;联合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开展“传递爱心 关爱癌症患者”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和社会效果。
充分发掘慈善资源,先后依托广东省、深圳市、武汉市、上海市漯河商会设立驻外慈善工作站,开设“爱心基金专户”,广募善款,深化务实合作,共同做好慈善募捐救助工作。
积极推进“互联网+慈善”工作模式,增设慈善总会线上募捐端口,常态化开展“救急难”“点亮生命计划大病救助”“SOS紧急救助”和“慈善助老健康港湾”线上募捐。
创新慈善宣传思路和途径,联合市公交集团实施“慈善漯河”100路城市公交专线,使之成为传播慈善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和一道流动风景,《学习强国》《慈善公益报》、腾讯等六十多家媒体对此宣传报道。湖北恩施、河南洛阳等地慈善会先后来漯考察。
舞阳县、临颍县高标准建设“慈善文化暨减灾防灾公园”,临颍县开通了城乡慈善公交专线,源汇区创设了“源检爱”司法救助慈善基金,郾城区、召陵区、经开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西城区等地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系列宣传和募捐救助活动,推动慈善活动走深走实。
加强与国家、省、市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的沟通联系,组建慈善宣传多媒体矩阵,全方位、多角度讲好慈善故事,120多篇(件)慈善新闻信息在人民日报官网、学习强国、《大河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平台发表。创作的《漯河慈善赋》短视频点击量达12万人次。《慈善法》宣传卡通系列微视频《大卫·小爱说慈善》转发点击量超10万人次,有力促进了营造处处有善、时时可善、人人慈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市慈善总会在青少年综合实训基地设立“慈善文化苑”,形象直观地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慈善文化、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系统培训,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传播慈善文化。市慈善总会应急救援队先后出动抢险救援600多人次,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队长信天游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人物”称号。
市慈善总会切实加强慈善义工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广泛动员慈善义工团队设立慈善公益基金,开展慈善活动,吸引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投身慈善志愿服务。
目前,全市登记注册慈善义工团队80个,登记注册慈善义工3189名。累计开展助学、助医、助残、助困活动3.9万多人次。天桥义工团队“相约周六”项目,“今夜情怀”爱心团队“936电波助残”志愿服务项目,武俊丽团队的“关爱抗战老兵”项目、汇德爱心粥屋项目、雨花爱心社的免费素食项目,漯河心身平衡养生操志愿者服务团、爱心爸妈公益团、启明星爱心团、昊德爱心中转站、临颍县郭丽丹爱心粥屋等慈善义工团队,通过助医、助老、助困、应急救援等形式为困难群体提供帮扶救助,传递社会正能量。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天桥义工”团队创始人赵国锁被评为“中国好人”。以漯河市幸福家园社区老年大学校长李素娥、漯河星火志愿团团长李胜勇、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护师崔臻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慈善义工,无私奉献,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成为我市慈善义工和志愿服务的榜样。
市、县区慈善总会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引导慈善工作者忠诚履职、业务精湛、务实创新。总会理事会切实发挥决策指导、监督服务作用。各位理事履职尽责,主动作为,初步建立了以市慈善总会为龙头、县区慈善总会为主体、乡镇(街道)慈善分会为依托、村(居)委慈善工作站为基础的四级慈善网络体系,为汇聚慈善合力提供了组织保证,树立了“法制慈善、实力慈善,阳光慈善”的新形象,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公众影响力有了新的提升。市慈善总会副会长王磐荣获中华慈善总会“优秀慈善工作者”称号,市慈善总会副会长王卫峰被评为“河南省慈善事业发展优秀爱心人士”。
始终坚持依法开展慈善活动,坚持重要工作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开展情况主动向理事会报告、资金用项主动向社会公示。坚持募捐项目公开、募集情况公开、资金使用公开、年度工作和财务报告公开、资产变动及资金往来情况公开,“三主动、五公开”成为漯河慈善规范化建设的一大特色。总会监事会履职尽责,对总会资金使用进行全方位监督,对下拨资金进行跟踪检查,确保每笔资金使用公开公正。所有募捐项目、捐赠收入、救助支出,主动在“慈善中国”备案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